将杭州的一年税收投入到全国各地,均摊下来,又能有多少呢?偌大的一个国家,如果随便支出的话,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们,三年内,杭州的税收会翻上两倍,因为一旦朝廷出现亏损,肯定会找有钱的地方收取高昂的税收。”
李奇说着又是语重心长道:“也许在你们眼中,这二十家学院用不了多少钱,但是也许在朝廷的规格中,这二十家学院的钱,原本是要去支助西边或者南边十几万人的经费,你们等于是要拿着十几万人的性命来为了你们的子女建造学院,你们认为皇上会答应你们的这个要求吗?”
这么说来,的确骇人,立法司们目光中也闪烁着狐疑之色,不知李奇这话是真是假,但这就是事实,不错,大宋现在的确富裕起来了,可是这种富裕是某一部分地方撑起来的,不是全国都富裕,向西北边、最南边,都还是很穷的,南边一片荒山野岭就不用说了,而西北边常年遭受战火的侵蚀,也没有人敢在那里去搞投资,经济是很难上得来。
以赵楷、李奇为中心的政治决策者,已经开始将重心从江南等地转移这些偏远地区了,不是说,就把杭州,甚至江南搞富就行了,这一点从提高杭州税收就可见一斑。
在李奇的经济建设中,是要以杭州为中心,覆盖全国的,如果现在不开动的话,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,造成两个极端,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,穷乡僻壤的人就会往富裕的地方转移,导致穷地方就更穷,富地方就更富。
富裕与否,与人口是有着直接的关系,人口密集的地方,经济容易起来,特别是在这古代,这人口一旦转移,就很难转移回去了,为什么北方现在还是没有太大的动静,哪怕是燕云地区,也只是属于小农经济。很难达到杭州这种地步,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。
实在是李奇还不知道杭州都富成这样了,这都是交趾带来的。要是早知道,他肯定会早一步施行经济建设中最艰难的一步。
其实富裕江南。这并不难,江南有着非常好的地理位置,难就难在致富偏远州县,这还不能拖,一拖下去,人口一旦转移,那就更加艰难了。
在李奇的计划当中,是尽可能赋予每个州县一个特色。以此来吸引人流,不要造成太大的贫富差距。
这下一步,就是要从江南取钱,去提高偏远州县百姓的福利,刺激当地的展。
这是国策。
虽然立法院是一个比较民主的机构,但是真正影响到国策的任何建议,都必须得让道,因为百姓只能看到跟前的利益,而国家有国家的展,哪怕是在后世最民主的美国。国策永远还是高于一切,这国家的眼光是最长远的,不是一般百姓明白的。
基于这一点。别看这只是二十家学院,但是朝廷是一步也不会退让的。
一个士子又道:“可是一家学院对于我们杭州而言,实在是太少了,根本不够。”
李奇笑道:“这我也知道,但是朝廷兴建学院的策略是公私并行,特别是在杭州这一类富裕的城市,朝廷鼓励私人多多承办学院、医院。”
一个商人立刻反驳道:“这医院还好说,毕竟医院至少能够保证不会亏本,但是学院的话。投入巨大,但是却很难盈利。而且想要盈利的话,必须要等好长一段时日。也只有像蔡太师那样的大家族才实力建办学院。
其实在我们杭州也有不少商人想效仿太师学院建办学院,但是全部赔的倾家荡产,他们远远低估了这学院的投入,咱远的就不说了,如今杭州的地价是与日俱增,光买块像样的地,都需要很多钱,如今杭州也只是少量的人开几个小私塾,但是对于杭州而言,根本就是杯水车薪,如今我们可全都指望着朝廷。”
这番话也是在情在理,在杭州开学院远比其他地方要难得多,杭州最近几年人口骤增,地价肯定也是飙升,再加上朝廷保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