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不容易浪子回头,拜学在鹿门山中,学得一身本领却始终因为出身得不到他人的尊重。他的赋中也将这种坎坷的经历融入其中,读之令人感到人生的不公。
但徐庶的赋中还透露出一种人定胜天、自立自强的感觉,反观法正的赋中却只有苦闷,徐庶依靠这道诗赋题胜了一筹。
两者之间终于分出了胜负,曹操、王垕、国渊三人均认定徐庶为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的状元。
但曹操还是有些不满意,徐庶和法正的赋都算是不错的应试作文,总归只能算是一篇不错的文章,距离传世之作差距太大。
曹操就想自己创作一篇能够流传千古的文章出来,可惜大文豪状态一般,想了半天竟是都不满意。
最后还是王垕看不下去,吟诵诗赋一首:
“独立寒秋,洛水东去,偃师洲头。
看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;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。
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,万类霜天竞自由。
怅寥廓,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
携来百侣曾游,忆往昔峥嵘岁月稠。
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;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。
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。
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”
————
三国小知识:
1、公孙述为新莽时期割据蜀地之人,他建立成国,在位12年,最终被秀哥派兵剿灭。
2、王安石变法将诗赋从科举考试中取消,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又恢复了诗赋的考题。
3、最后那篇短文出处应该不用再提醒各位了吧。